第67章 头戴将帽(1 / 2)

魏朝旭一拂衣袖,身旁的华夏军随行人员冷然相随,拂袖而去,令彻科夫斯基眉心拧成一个川字。若让朝旭公投敌营,损失不可估量,他也必受罚责。念头电转间,彻科夫斯基向一旁人投以微妙眼神,那人应允,旋即疾步追赶离去的魏朝旭。
“呵,魏将军勿走,还请您体谅苏连人的诚意,我们向来与华夏军交好,借用通道之事,何不换个时日再商榷。”那人为人周详,上前谦声道。
魏朝旭脸色如霜,头戴将帽,语气漠然:“呵,这天已是极寒,我们千里迢迢赶来,却遭这般凉薄,如若是女子,倒还乐在其中,可汉子,恕不奉陪。待日后再议此事,你们若有诚意,不妨到我们军中一叙。”
听闻魏朝旭粗豪直言,同行华夏军忍俊不禁。幸而熟识已久,众人强忍笑意。朝旭说完,拂身略过那人身旁,决绝离去,留那人面红耳赤地愣在原地,无法争锋,此人过于骄傲,要让苏连人向他行礼如斯已属难得,他却毫无顾忌地冷嘲热讽。
“此地天寒地冻,真是难以忍受,后日我军便向南进发,早些远离这苦寒之地。”正当不知如何回报时,却听闻魏朝旭这般说道,那人口中一叹,无奈道,这人真会借机发挥,竟给苏军人发出最后通牒,要么今日明日洽谈,错过,后日华夏军便走。
他摇摇头,匆忙回报彻科夫斯基,只见其愤然拍案,痛斥魏朝旭不肖、无理。沉思过后,彻科夫斯基传电至国,一番问询后,起身去见魏朝旭,即便不满,终是踏入华夏军营。
魏朝旭对抗苏连,实含深意。以免被苏连勒索,因往后他必须频繁穿行此处,然而此地盘踞众多苏军团队,太过弱势恐会受辱,甚而断绝归路。故必须强势,让苏连人知华夏军并非易于侵犯之辈,彼此相安无事才是上策。
彻科夫斯基来到华夏军营,魏朝旭予以款待。再次会谈,两人皆平心静气,战火气氛尽散。终达共识,苏军建议华夏军借道,魏朝旭则表明不会对蒙古生事,此刻志在东北。
洽谈之中,双方渐生亲近,连一贯严肃的彻科夫斯基亦发觉,魏朝旭其实并非难以交谈之人。只需不过分,其实他颇为宽容。谈话间,魏朝旭不失时机送上红包,彻科夫斯基婉拒再三,但瞥见丰厚礼金,一咬牙接下。
魏朝旭浅笑说:“日后华夏军与苏军定成盟友,此刻我华夏军队急缺装备,而强大富饶的苏连兵器充盈,望阁下为在下牵线搭桥,促成商务交涉……”
拿人钱财,代人解忧,更何况是为苏连招揽商机。对此彻科夫斯基欣然接受,同时也告知魏朝旭,选此线路的主要意图是接近苏连以求交易往来更便捷,听闻此点,彻科夫斯基颇为赞同。魏朝旭另有一个缘由未提,也只留给自己独自揣摩。
事已达成,不愿多耗时日,立刻起军前往黑龙江。四月初抵达之时,马占山亲自出迎,众人皆惊讶华夏军如此顺遂地入黑龙江,猜测背后魏朝旭与苏连交易。
东北虽属张作霖旧地,但如今东北军重兵中原,日伪在此横行,不再是奉系天下。而今张学良已投蒋介石,怀杀父之仇,夺土之恨,故对此事非但不抵触,反而暗中欣喜。他也知晓魏朝旭与日方嫌隙,双方交手对他有益无害。
国民党政府立场如张学良一般,管不了东北,不如让魏朝旭去搅乱局势。
而对日方而言,魏朝旭领大军以荡平叛匪彭虎之名进入东北,借口堂而皇之。虽现今日方势力盘踞,但却尚未全面占领,此时干预理由不足。何况大军畅通无阻,定与苏连已有约定,日方更不愿看见。就算他不再亲日,敌对苏连亦非好事,双方矛盾重重,未来或会加剧。日方决定捣乱魏朝旭与苏连关系,能拉拢最好。
静候多时,魏朝旭见外界反响不大,悬在心头的石子落地,与马占山密商后,竟开始大规模兴筑防御工程,如战前紧张,让人摸不清头绪。宣称讨逆的魏朝旭,怎会先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