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三章 打不过就和谈(2 / 4)

张锡銮见此情形,立刻致电京城,请求朝廷同意谈判议和。

张锡銮的主张是,东边道义军并不是要反对朝廷,他们的主要目标是驱逐沙俄军,其次是惩治增祺卖国贼,从来没喊过反清的口号。

只要朝廷拿出诚意来,将增祺法办,相信东边道义军会同意撤兵。

如果朝廷可以许诺高官厚禄的话,张锡銮有把握,可以劝服曲绍扬,不再攻打奉天。

或者,朝廷也可以与定边军联手,驱逐沙俄军队。

东边道义军节节胜利的消息,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各地,甚至海外。

南方各省的爱国人士,纷纷表示,愿意支持东边道义军,齐心合力,驱逐俄寇。

好多人开始捐款捐物,想办法通过海上,运往安东,支援义军。

还有一些抗俄志士,组成了义勇队,奔赴辽东战场。

西方各国自然也关注到了这一情况,然后纷纷担心起来。

沙俄想独占东北,排挤其他国家,早就引起了各国的不满。

眼见着沙俄吃瘪,节节败退,各国虽然高兴,更深层次的还是担忧。

列强们很害怕,万一东边道义军真的将沙俄驱逐出东北,这一股士气,很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。

列强们虽然觊觎大清的国土和资源,但无论哪一国,都没有那个能力彻底征服大清,征服这广阔的大地。

所以,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垂垂老矣、病入膏肓的大清,一个对洋人、对列强充满畏惧心理的大清。

这样,他们才能在这片土地上耀武扬威、作威作福、敲诈勒索,攫取更多的资源。

如果真的让这股义军将沙俄打败并驱逐,那么,清朝的百姓势必会觉醒,这不是列强希望看到的。

不,甚至不用打败,哪怕这一次攻破了奉天,就足可以打破列强不能战胜的神话。

那么加下来,各国在大清的话语权就会降低。

所以,美、英、日等国,一方面照会大清,催促其尽快安抚东边道义军,不要让事态扩大。

另一方面,也给沙俄施加压力,逼迫沙俄尽快签订条约,从东北撤军。

不然的话,各国会适当考虑,对东边道义军施以援助。

清廷此时,也是各种意见争论不休。

有的主张派兵围剿义军,不能让这伙义军发展壮大,但大多数人还是主张谈判议和。

他们的想法跟张锡銮类似,都认为东边道义军从一开始反对的就不是朝廷,而是沙俄入侵者和增祺。

定边军训练有素、勇猛无双,曾经在甲午抗倭时立下赫赫战功。

曲绍扬本人,也是位能臣干将,这些年出任东边道巡检使,兢兢业业,各处剿匪,维护东边道治安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尤其是这一次抗击沙俄入侵,定边军表现的相当出色,愣是没让沙俄军踏进东边道一步。

这等功绩,理所应当加官进爵犒赏三军才对。

闹到今天这个地步,完全是增祺惹出来的祸事。

如果不是他非得要惩治定边军将领,来讨好沙俄方面,不会逼得定边军起义,东边道独立。

而今东边道义军连破数座城池,兵围奉天,对于朝廷来说,也是件好事,正好可以借此来逼迫沙俄早些撤兵。

因此很多人都支持张锡銮的说法,建议跟东边道义军先谈一谈条件。

当然,也不能不防着,还是要往奉天调兵增援,避免双方谈不拢。

群臣争论不休,列强纷纷施加压力,最终,西太后也只能同意张锡銮的请求,先谈。

同时,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,立刻调兵往东北,驰援奉天。

张锡銮接到朝廷命令后,立刻派人出城,送信给曲绍扬,表明朝廷的态度。

只要